全面的音乐表演艺术。巴洛克时代的音乐作品都是以小合奏团的形式表演的,指挥的角色由羽管键琴手或者一小提琴手担任19世纪乐队规模不断扩大,没有指挥的乐队演出变得非常困难。以吹奏圆号独步一时的弗兰茨就已成了指挥家与管弦乐团之间产生的“天平”效应。后指挥这一职业便应运而生了。
指挥家必须是一个完美的音乐家,从而把乐曲塑造成一个统一的、令人信服的整体,演奏出最美妙的音色。在音乐演出史上,恐怕没有哪一个乐团有着像维也纳爱乐那般璀璨绚丽的光环,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所谓的贝多芬第三交响曲,或马勒第八交响曲,或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只能说存在这些乐谱。
否则,无以揭示一代代古典音乐演奏家从事这项职业的真正意义。梵高的《向日葵》就是梵高的《向日葵》,维米尔的《德尔夫特》就是维米尔的《德尔夫特》,当画家撂下画笔的那一刻,作品定格,不再更改任何内在属性。但音乐不是这样。
同一部作品,对于演奏家们而言,不同的诠释导致不同的呈现效果,并且给听众(观众)带来不同的欣赏体验。如果有人告诉我他正在听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那么我会想知道他是在听谁演奏的版本,举个例子来说,加拿大钢琴家格伦·古尔德和美国钢琴家罗莎琳·图蕾克对此曲的演绎是如此地迥然有异,却又各具说服力。即便是古尔德本人,1955年与1981年的两次《哥德堡变奏曲》录音也是大相径庭。
像交响乐这类大编制的乐队作品,则更加无常。圆号手吹破一个音可能彻底毁掉一部马勒交响曲,弦乐声部的音色和表现力可以决定一首西贝柳斯交响曲的基本成色。而在面对脍炙人口的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