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重上演的原创歌剧《长征》,全剧以红军长征途经的地名谋篇布局,共计六幕九场,第一幕瑞金、第二幕湘江、第三幕遵义、第四幕泸定桥、第五幕雪山草地、第六幕会宁,以点带面勾画出红军的行进图。登场人物近30余个,合唱队伍达120多人。整台演出体现了国家大剧院的强大实力,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部制作精良、色彩浓厚、场面壮观的剧场作品。
参考和研究世界最进步的作曲家国民乐派作曲家的作曲方法和作风,增进中国民族音乐形式和作风。保存我国民族音乐的特殊作风,中国固有的民族所遗下的小调民谣或京调、棒子的旋律,在美、协和及民族浓郁色彩各方面,能胜过世界任何一国。
然而看完之后感动之余还是产生了极大的不满足,总是不自觉地把它与同一题材的耳熟能详情深意切的《长征组歌》做比较。与国家大剧院以往的原创在唱法上要么美声要么民族的做法不同,此次《长征》采用这两种唱法分别演绎。这应该是一次大胆的试验,效果如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歌剧题材的民族性,决定音乐构成也应该具有民族性。学习西洋歌剧的技术是必需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歌剧创作中体现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黄河大合唱》的作者、伟大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为参加延安文艺界响应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号召展开的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在1939年发表了《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这篇文章所阐述的应用民族形式的洞见,其思路、方法、路径在今天看来依然有效,具有工具的价值,有航标的作用。冼星海认为中国音乐界对于应用民族形式问题,还没有得到统一确实的结论。